《星艦戰將》宣布由《第九禁區》導演重拍,新版將更貼近海萊因科幻原著

1997年的《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s)應該是不少人的科幻戰爭啟蒙電影吧?裡頭男女大兵一起洗戰鬥澡,還有蟲族被打爛爆漿的畫面,都曾讓幼時不小心轉到電影台的我受到衝擊。後來得知導演是擅長異色、諷刺題材的保羅・范赫文(Paul Verhoeven),也就不意外為何這部科幻片瀰漫濃濃的邪典(Cult)感了。

最近根據The Hollywood Reporter報導,哥倫比亞影業將重拍《星艦戰將》,並由同樣跟「蟲族」很有緣的《第九禁區》(District 9)導演尼爾・布隆坎普(Neill Blomkamp)編導。值得一提的是,新版並非完全重拍97年的電影版,而是直接改編海萊因(Robert Heinlein)的同名小說。不過為何要強調這一點呢?其實是有原因的。


《星艦戰將》講述二十三世紀聯邦政府實行軍事統治,地球開始在銀河系各處擴張殖民地。然而,在一個遙遠星系中,人類意外與極具攻擊性的外星蟲族爆發星際戰爭。為此,政府推出了一個誘人手段:服完兵役即可獲得「公民身分」。三位剛畢業的高中生,便這樣踏上了浩瀚星際,面對充滿未知的蟲族。

之所以強調新版將回歸原著,是因為當年保羅・范赫文其實是先構思好劇本,後來發現「自己想的故事」跟1959年海萊因出版的小說《星艦戰將》太像,索性買下改編權,再把劇本修改朝小說的方向。據傳,保羅・范赫文後來讀了原著,認為很無聊,所以只讀完前兩章。

因此總體而言,保羅・范赫文的電影與小說差異頗大,例如電影大大降低了戰爭科技色彩——少了小說裡的動力裝甲(Powered Armor),或是透過類似如今數位孿生實現的戰爭模擬,還有神經連接人機的技術,也讓人想到目前以Neuralink為首開發的腦機介面

保羅・范赫文的版本,則把重點擺在對越戰乃至法西斯主義的諷刺。像是前述提到的公民身分能成為熱血青年送頭的誘因,便是因為在小說跟電影的世界觀中,如投票之類的參政權被認為是「需要爭取的權利」,而非像現在人人都享有的公民權。不少評論家認為海萊因的原著便有法西斯的色彩(儘管作者本人的政治傾向並非如此),而保羅・范赫文的電影版甚至也是在諷刺原著。

至於新版導演尼爾・布隆坎普,曾以描述外星人被迫在地球生存,充滿種族隔離比喻的《第九禁區》一鳴驚人,但之後較成功的只有《GT:跨界玩家》(Gran Turismo),回到科幻本命,如重啟《機器戰警》(RoboCop)——剛好也是保羅・范赫文拍過的,還有構思《異形5》(Alien)都因各種原因無疾而終。希望此次的《星艦戰將》能順利拍成,也順便在此預言,新版會不會結合《第九禁區》,變成從外星異族的視角講述這場星際戰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