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Niantic要賣掉Pokémon GO?聊聊「空間智慧」的好大一盤棋

Niantic曾因《Pokémon GO》席捲全球,如今卻毅然決然地將遊戲業務以38.5億美元的價格售出,並宣布成立新公司Niantic Spatial Inc.,把資金投入於空間智慧(Spatial AI)發展。這重大的轉型,讓許多人非常好奇,究竟為什麼Niantic要賣掉《Pokémon GO》等旗下遊戲。然而,這並非一次突如其來的轉向,而是Niantic長期佈局的終極目標。從AR遊戲、視覺定位技術,到用AI理解現實環境,Niantic一直試圖打造「現實世界的數位層」。這盤「空間智慧」的棋也佈得真夠大,如今,他們是否終於擺脫遊戲業務的牽絆,正式朝這個願景全力衝刺了呢?


從遊戲到空間智慧(Spatial AI),Niantic如何鋪陳?

Niantic過去幾年的技術發展,早已透露出它對空間智慧的野心,而這一切的軌跡,從它的起源就可見端倪。

Niantic最早源自Google Maps團隊,當時便著重於地理數據與定位技術的開發,後來以內部創業(Internal Startup)模式誕生,並在2012年推出首款基於現實世界的遊戲《Ingress》。這款遊戲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只是單純的手機遊戲,而是一種前所未見的現實世界遊戲(Real-World Game),將地理定位與社群競技結合,鼓勵玩家走入真實世界,尋找並佔領現實中的地標。透過玩家的互動,Niantic也開始累積大量高精度的地理數據。

2015年,Google進行公司架構重組,成立母公司Alphabet,Niantic也在此時正式從Google獨立拆分,開始自主發展自己的技術與產品。然而,Niantic的核心始終沒有改變,它的目標都在於打造現實世界的數位孿生(Digital Twin)。

而這些過程,其實我們都有目共睹,讓我們回顧幾個關鍵時間點,看看Niantic如何一步步是如何鋪陳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1. Lightship問世,奠定數位孿生基礎

讓AR真正「落地」,需要精確的數位孿生技術。Niantic在2021年推LightshipAR開發工具,並透過數百萬名玩家的地點掃描數據,構建出全球最大的AR地圖之一。

這其中,Lightship VPS(視覺定位系統)技術,讓AR物件不再只是「漂浮」在螢幕上,而是能夠固定在現實世界的特定位置,且誤差控制在數公分內。舉例來說,如果有人在某處放置了一個虛擬雕像,其他人也能在相同位置看到它,而不是每個人的畫面顯示出不同的東西,這可說是,打造出虛擬世界的真實連結的基礎技術。這項技術,讓Niantic從遊戲公司,變成了地理空間運算的基礎建設者。

2. 《Peridot》的生成式AI實驗

如果說Lightship VPS解決了「讓AR穩定存在」的問題,那麼AI則是讓它變得「更聰明」。

Niantic在2023年推出AR寵物遊戲《Peridot》,雖然看起來很像《Pokémon GO》,但這是他們首次在遊戲中引入生成式AI。這款遊戲的主角虛擬生物(花寶Dots)不僅能夠識別環境,還能根據場景動態調整行為。

遊戲會透過視覺AI來分析相機捕捉的影像,轉換成3D模型,讓花寶能夠在現實世界中「自由活動」。Niantic以Meta的Llama 2大型語言模型為基礎,讓這些虛擬生物可以根據真實環境與玩家互動,例如對「看到」食物時表現興奮、「看到」植物時會嗅聞花朵。玩家透過讓花寶與真實世界互動解鎖任務,不僅創造出前所未見的互動和遊玩體驗,對於Niantic來說,更是在AI技術的發展有了初步的嘗試。

3. 打造大型地理空間模型,正式投入空間智慧(Spatial AI)領域

2024年,Niantic宣布將利用《Pokémon GO》等遊戲玩家累積的龐大數據,開發自家的大型地理空間模型(Large Geospatial Model,LGM),為AI在現實環境中的應用奠定基礎。這項技術不僅能讓AR內容更精準的對應真實世界,也讓AI有能力「看懂」現實場景,進一步推動智慧導航、機器人視覺以及AR眼鏡的發展。

同時,Niantic也在Scaniverse app中導入高斯潑濺(Gaussian Splatting)技術,讓使用者用手機隨手一掃,就能捕捉精細的3D場景,將現實世界轉化為可即時運算的數位模型。這項技術讓3D掃描變得更直覺、更流暢,使數位孿生技術不再侷限於專業設備,每個人都能參與建構,融入日常應用。


空間智慧已成趨勢,Niantic不是唯一的玩家

Niantic放棄穩賺的遊戲市場,轉向空間智慧,並不是孤例。這項技術已經成為科技巨頭爭相投入的領域。

Google和Apple早已深耕AR與地理數據,Google透過ARCore讓開發者將數位內容與現實世界融合,而Apple則有ARKit開發工具,並在Vision Pro上探索空間運算,試圖讓裝置理解並回應周圍環境,而不只是單純顯示3D影像。HTC更在實景娛樂(Location-Based Entertainment,LBE)領域耕耘多年,不僅提供硬體,還打造完整的LBE生態系統,將VR體驗帶至實體大場域,廣泛應用於藝術展覽、主題樂園、教育訓練等場景。

NVIDIA則透過Omniverse平台發展數位孿生(Digital Twin),讓企業能夠建立虛擬環境,模擬真實世界的一切,從智慧城市、工業製造,到AI訓練與機器人感知,都能透過數據驅動更精確的決策。特斯拉的自動駕駛(FSD)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空間智慧應用。透過全球車隊回傳的數據,FSD讓AI學會解析路況、辨識環境、做出即時決策。

除了這些科技巨頭,我們先前也討論過,李飛飛是如何在訪問中強調「空間智慧」的重要性,以及她創立的World Labs建立一個大型世界模型(Large World Models,LWMs)的終極目標。雖然使用的名詞、講述的故事可能不同,但終究指向了一個宏願——讓AI真的「理解」世界。


這場技術競賽才剛開始,每一方都在不同切入點推進AI與現實環境的融合。然而,Niantic擁有全球最大的地理AR數據庫,並長期專注於人類如何與數位世界互動,這或許就是它最大的優勢。正如它的遊戲讓玩家在現實世界中尋找虛擬寶可夢,如今,Niantic也在這片尚未完全成形的空間智慧領域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