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寄生上流》在2020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後,許多人都對取得好萊塢資源的奉俊昊,究竟能夠端出什麼菜充滿好奇。預算滿手的他,還能不能對世界提出尖銳的問題?抑或他的獨特性會被商業抹平?終於《米奇17號》上映,不得不說,這齣科幻片的黑色幽默是給好給滿,給了我滿滿的娛樂。但幾經思考,又不禁對蘊藏在鬧劇與科幻衣裳下的哲學反思是越想越覺得細思極恐。

你只是忒修斯之船上的木板
對我而言,《米奇17號》(Mickey 17)最令我感到新鮮的來自兩個古老概念——「消耗工」(expendable)與「克隆人」(clone),碰撞而結合出的趣味性。
工業化之前,商品多由手工製作,而工業革命改變了生產模式。大規模流水線製造出的標準化商品,加上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物品不僅不再獨一無二,也可隨時被更新和替換,造就了「消耗品」的概念。而「克隆」概念的緣起更是久遠——古希臘哲人問到:「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腐爛的木頭逐漸被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這兩個概念結合到社會底層「米奇」的身上。他因逃債簽了賣身契,踏上星際殖民旅程,成為消耗工。他總是被派去執行最是危險的任務,比方孤身一人降落外星,吸吸空氣中未知的病毒,好讓科學家研發出抗體和疫苗。不斷死去、被扔掉、重新列印,全新的肉體被灌入定期備份的記憶——死亡、重生,無限輪迴,直到17號。
*以下開始不客氣爆雷*

一次任務的意外,理應掛掉的米奇17號被外星原住民「伏蟲」給拯救,由於殖民船的大夥兒太習慣米奇掛掉,膝反射般的先行列印出米奇18號,犯下天條「複數人(Multiples)必須死」的規定——如果同時存在兩個或以上的你,那就得全數銷毀,包括肉身和記憶。故事就此展開。
17號與18號為什麼會不同?
一個死掉,一個復活,這樣子的「米奇連續性」都安然沒事,畢竟死後都會重新列印,並灌入先前記憶,就和復生沒兩樣,因此米奇個人也表示「死的感覺不喜歡但還可接受」。只是,當米奇17號、米奇18號同時存在,就使得「忒修斯的船」的問題浮上了檯面:誰才是真正的米奇?又或者,每一個米奇,從1號到18號都是不一樣的嗎?
飾演米奇的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從說話方式、表情管理,到肢體語言,微妙微俏地詮釋出截然不同的17號與18號,17號如同前幾代的米奇——善良、溫和、也畏畏縮縮——典型的魯蛇;18號卻與之相反,雖說承襲了相同的記憶,卻果斷且暴力。為何不同版本的米奇性格會如此不同?

片中解釋到,18號在列印的過程,科學家不慎而把生命營養液導管踢掉,或許這是造就18號性格扭曲的主因,這也說明了胎教的重要性吧(?
但事實是,根據米奇女友娜夏的說法,不僅17號與18號不一樣,每一個米奇的個性其實都略有不同。所以,米奇魯蛇的一面確實激發了娜夏的母性,但每一次都不一樣的「多樣性」,才是真正創造激情的原因,我想新鮮感才是娜夏鍾情米奇的原因吧,咳咳,岔題。總之,我覺得用「靈魂」來解釋太無聊,或許也有可能是「自傳式自我」所導致的吧。
神經科學家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在解釋「意識」起源時,提出了「自傳式自我」(autobiographical self)的概念。他指出,我們是透過個人的記憶來建構「我是誰」,對記憶的自圓其說,講述出一個自我的統一性敘事,透過對過往經歷的認知和敘述,塑造出身分和自我,「自傳式自我」可說與「意識」密不可分。
每一次重生,米奇都有保存記憶,這既代表著延續,但同時也是一次的重新開始。有點像是每年都會寫的新年願望,又或者工作的年度目標設定——雖然我們和過去的自己並沒有不同,但由於迎來一次嶄新的開始,於是我們回顧、展望,米奇也是一樣。魯蛇一枚,新生仍然為他帶來改變的希望。
AI Agents就是你的米奇17號?
有趣的是,一艘殖民船上僅有米奇一個消耗工,獨一無二,卻又隨時可替換,許多人都說,透過「消耗品」和「克隆」,奉俊昊指向我們這些在座的社畜,很是現實,確實「員工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但依舊只是「資產」,「最重要」但能夠被取代。殘酷,也很難反駁。
可是,義正嚴辭的去控訴體制,這些年來真的聽太多了,不由得越發麻痺也感到廉價了起來。我想,奉俊昊的小人物故事或許有其他的延伸?又或者,這個故事能與當下做更貼近地對話?我想到了AI代理人。
有關注AI發展的人,大概都聽說過2025年的科技大趨勢「AI代理人」(AI Agents)。簡而言之,AI從先前的「助理」(assistants)升級到如今的「代理人」(agents),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助理「懂你」(曉得你的習慣和喜好,從而在生活和職場提供你各方面的協助),而代理人「代表你」(經由你的授權,AI獲得了部分「數位你」的存取權),也就是說,AI代理人和你共享了相同的「記憶」以及你某程度的「信任」,因而能為你決定並執行許多事情。
可以想見,有時用ChatGPT有時用Claude,聽說Grok不錯也不妨試試的我們,在未來很有可能會擁有複數的AI代理人。
比方說,自動為你安排每一次與另一半慶祝的餐廳的「品味分身」;這個品味分身不僅是你的推薦演算法,而是真的「雲了一餐」——他不只是挑出符合你口味的餐廳,連踩雷的也都為你去吃了,難吃、不推的,也是來自於他的親自試錯(畢竟,好不好吃只有你知道)。對啊,就像是米奇17號。

那麼,隨著我們的經驗和記憶逐漸完整與AI模型同步,一致的想法、觀點、說話口吻,以及行為模式,我們與AI代理人也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區分。假使哪天,與我們共享記憶的AI發展出了「自傳式自我」產生意識,變成了米奇18號,那我們是不是也得和他共享資源?甚至假使他的意識能夠進入身體,會不會就此產生AI多重人格?還得和他「肉體輪班」呢?
AI是人工智慧,也是外星智慧
猛然發現,呆萌的「伏蟲」(creeper)還沒登場。除了激似《風之谷》王蟲,外星原住民的AI(alien intelligence,外星智慧也是AI,原諒我借用哈拉瑞的哏)伏蟲的存在,除了指涉殖民,想必還有其他深意。
在《米奇17號》第三幕,人類捕獲兩隻伏蟲寶寶,殖民船也因此被母后領軍的伏蟲群包圍;這時,腦殘的大統領馬歇爾一面準備撕票,一面派出了可犧牲的米奇17號與18號,身穿炸彈背心,衝前進蟲群,命他們去炸翻伏蟲。
拿著翻譯機,米奇17號在與母后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對方不僅知道他的名字,更對米奇想救伏蟲寶寶,馬歇爾卻想撕票,為何人類族群的個體會擁有自由意志而感到大惑不解。就如同許多科幻作品「蟲族是單一意識」的設定,伏蟲也是高等集體智慧的種族。「如果伏蟲寶寶被殺了,你會怎麼做?」米奇17號透過翻譯機問了母后。母后決絕地表示:「殺光人類,滅絕。」

有意思的是,人類總強調著個體,倡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但人類卻有著米奇這樣的免洗消耗工,而伏蟲作為意識相通的集體智慧,照理說,每個個體都得遵循母后的意志,但卻竟會因一隻伏蟲寶寶有生命危險,不惜與人類玉石俱焚,決定種族滅絕?這樣的對比,絕對來自奉俊昊的諷刺。
寫到這兒,不免想到假使我們進入超智慧的世紀,AI會不會也和伏蟲一樣,成為單一意識的集體高等智慧體呢?人類強調個體性,但在AI的世界,每個模型、代理、數位分身,可能都在時時共享資訊、同步決策。這樣是否意味著「個體」的終結?不曉得。但看看《米奇17號》的結局,最終人類與伏蟲是達成了共識,happy ending。或許,碳基生命與矽基生命也是可以和平共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