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ChatGPT的圖像生成有了重大更新,使用者可透過GPT-4o直接生成圖像,而且一致性跟質感也都有顯著進步。然而,隨著先前OpenAI似乎暗地鬆綁圖片生成的智財權規範,這讓許多網友把自己的照片傳給GPT-4o,再請它生成對應的吉卜力風格圖像。
目前,社群上充斥了吉卜力風格的各式迷因、歷史圖片,就連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也下海把頭貼改成吉卜力畫風,甚至自嘲說道:「我花了十年努力開發超級智慧,希望能治癒癌症之類,前七年半幾乎沒人關心,接下來兩年半所有人什麼都怪你,某天醒來收到幾百條訊息:『你看我把你變成吉卜力風的美少年哈哈。』」

雖然大家玩得很開心,但還是要潑一下冷水,這不禁讓人憂心:OpenAI此舉會不會加劇AI剽竊人類藝術的疑慮呢?尤其是在宮崎駿本人曾嚴厲反對AI的前提下。
在2016年NHK製作的紀錄片《終わらない人 宮崎駿》中,宮老看了一段AI生成的動畫影片,非常嚴肅的表示,那種不自然的人體動作讓他「想起」了自己身障的朋友,說道:「創作這東西的,絕對不知道痛楚為何物⋯⋯我強烈認為這是對生命的侮辱。」其後秀給宮老看這段動畫的兩人臉很僵的囁嚅回應:「這我理解,我們只是想做出像人類一樣畫畫的機器。」隨後,宮老在訪問中說:「感覺地球離末日越來越近了,人類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

擔心AI剽竊人類、剝削藝術家的,不只有這位動畫大師。這個月稍早,有超過400位電影創作者、演員、音樂人及其他藝術從業者上書川普政府,反對OpenAI與Google等科技公司所爭取的「特別豁免權」,藉此隨意利用創作者的創意與知識資源。再早如二月時,也有超過1,000名音樂人發起抗議行動,推出名為《Is This What We Want?》的專輯,反對英國政府提出的AI版權法改革。
不獨有吉卜力面臨侵權危機,其實作為動漫大國的日本,早已淪為AI圖片訓練工廠。2024年,日媒《日經新聞》在Civitai、PixAI.Art等多個AI生成圖像網站上,分別以《寶可夢》、《航海王》、《鬼滅之刃》等熱門動畫的主要角色名稱進行搜尋,發現約9萬張生成圖中,有約2,500張與原作動畫極為相似。
而OpenAI能如此順利的生成吉卜力風格圖像,也讓人懷疑是不是因為吉卜力於2020年釋出400張動畫劇照供網友非商業使用,卻被OpenAI作為訓練使用。若真是如此,OpenAI的行為算是「商用」嗎?針對此次事件,吉卜力工作室尚未回應。


OpenAI讓網友生成吉卜力風格圖像,也使AI侵權問題進入灰色地帶:侵權的是網友還是科技公司?這讓人想起「印表機問題」。過往我們會說「印表機只是工具,被用來印製盜版書籍,是使用者的問題,而非印表機或製造商的責任」,但換成AI公司,責任歸屬是否包括使用者與製造者雙方?——必須考量使用者並非單純的拷貝,而可能擁有更多主觀意圖「參與侵權」,比如下達各種指令詞。
或許,這已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值得大家應嚴肅思考的課題。畢竟,當我們「享受AI創意成果」的同時,背後還有一批默默為藝術努力付出的創作者們——他們的權益,值得更清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