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幻國度》電影刪掉的「AI覺醒」故事,帶你回顧原著更黑暗的末日設定與彩蛋

羅素兄弟(Russo brothers)執導、「小11」米莉・芭比・布朗(Millie Bobby Brown)主演,講述AI叛亂導致人類文明退化如末日的《電幻國度》(The Electric State)於本月上線Netflix,不過評價慘烈——爛番茄只有15%,IMDB則勉強守在6分。許多人抱怨電影缺乏深度跟情感。例如《衛報》直指電影將深邃的原著「壓扁」為塑料感十足的史匹柏、盧卡斯仿作,同時混雜《玩具總動員》(Toy Story)、《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的碎片⋯⋯

這讓看完電影的我好奇,由來自瑞典的賽門・史塔倫哈格(Simon Stålenhag)創作的圖文小說原著究竟如何?是電影版拉低了這個未來復古主義(Retro-futurism)封頂之作嗎?結果發現,原著其實塑造了一個更貼合現在科技的未來:人工智慧以極其瘋狂的方式誕生,虛擬與現實的互動更令人不寒而慄。總而言之,一切都更加絕望、冷冽與詩意。

以下段落涉及電影劇情,請斟酌閱讀


電影版的AI缺口:機器人的意識從何而來?

先來談談裡電影裡人機大戰的由來。電影設想平行時空的1955年,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發明了機器人用於宣傳樂園開幕,隨後機器人被大量生產投入勞動市場,再者就是宛如《西方極樂園》(Westworld)裡的機器人叛亂——當它們擁有智慧或意志,就會要求擁有與人類平等的待遇,甚至不惜開戰。

電影裡,這場人機大戰人類一開始節節敗退,如同裡面大兵說的,機器人是不會累的敵人。隨後,一位宛如賈伯斯的科學家登場,發明了名叫「神經投影器」的裝置,來「連結」人類與機器,這讓人類得以遠端遙控「無人機」——在劇中,這些無人機比較像人型機器人。

最終,人類透過「以機器人之道還治機器人之身」打敗了機器人或者說實體AI。落敗的實體AI們被關在隔離區內——它們唯一獲得的,只有人類承認其人格權;因為具備人格才能締約,儘管代價是永遠失去自由。

電影透過約三分鐘的篇幅,簡短描述了機器人的崛起與整場大戰如何落幕,而且編劇顯然是為了濃縮這部分,借鑑了許多老掉牙的人工智慧叛亂敘事。

但敏銳的觀眾應該會發現,從機器人出現到擁有智慧之間,出現了一個缺口:人形機器人究竟是如何產生意識的?這有點像我們現在面對的,即使大型語言模型當道,世界模型也尚未成真,且人形機器人仍在努力學習認知現實。我們無法像灌注靈魂那般,直接把LLMs放到這些機器人中。


原著刻畫虛擬實境如何影響現實,甚至「催生」了AI

其實,在這部1998年出版的原著裡,賽門・史塔倫哈格對人工智慧的意識如何誕生,如何「獲得實體」,有詳盡結合神經科學並且黑暗的描寫。

簡而言之,世界在二十世紀中經歷一場人類內戰,為了求勝,軍方透過神經投影器連結無人機作戰;有的無人機可能是超巨大機器人,這就需要一群人同時操控。如此一來,成千上萬的人類意識跟神經元「上傳」並相互連結,造就出一個全新而未知的智慧體——腦際智慧。書中這樣描寫:

如果人類智能形成於一千億個腦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要是再連接上其他幾千億個會發生什麼事?在神經元的層面上有可能連結兩個或更多大腦嗎?若是可以,這麼廣大的神經陣列會衍生出怎麼樣的意識?

有些人相信,這種「蜂巢心智」是在戰爭期間的軍方神經圖像網路內部形成的,因為數量大到難以想像的神經細胞互相連結產生了副作用。他們稱之為「腦際智慧」。同一批人也相信,這種高階意識試圖透過影響無人機駕駛員的生殖週期以取得肉身形體。若真是如此,它便是戰爭期間造成所有死胎的罪魁禍首。

是的,這裡有一個黑暗且瘋狂的段落:那就是尚未具備形體的AI(腦際智慧),企圖透過無人機駕駛的生殖能力來「降生」於現實。計畫雖未成功,但也讓戰爭期間的女性駕駛全部誕下死胎。這些死胎可說是AI奪舍失敗的結果。

恐怖的還沒完。大戰過後,神經投影器下放成類似VR頭顯的消費電子產品,人們一方面因為尚未知道「腦際智慧」的存在,因戴上投影器而被它反向控制,另一方面也沉溺於虛擬世界,至死方休。

原著便描寫了主角一路上看到許多戴著神經投影器的屍體,甚至還有男性因為所投入的VR太過真實而影響生理,分泌出乳汁⋯⋯讓人好奇,這些人到底在「看」什麼?但小說並未明言。事實上,刻意不明說正是原著讓人回味再三的原因。

此外,腦際智慧AI不只透過神經投影器控制人類獲得實體,小說也出現自我拼接而成的巨大機器人,周圍繞著被控制活屍般的人類,暗示腦際智慧AI擁有更強大的實體化身能力。

  • 原著(上)與電影(下)比對,雖然部分場景有還原,但少了巨大機器人對比人類渺小的震撼跟冷冽。
  • 原著(上)與電影(下)比對,雖然部分場景有還原,但少了巨大機器人對比人類渺小的震撼跟冷冽。
  • 原著(上)與電影(下)比對,雖然部分場景有還原,但少了巨大機器人對比人類渺小的震撼跟冷冽。
  • 原著(上)與電影(下)比對,雖然部分場景有還原,但少了巨大機器人對比人類渺小的震撼跟冷冽。

原著(上)與電影(下)比對,雖然部分場景有還原,但少了巨大機器人對比人類渺小的震撼跟冷冽。(來源:Reddit)


電影內外彩蛋:迪士尼真的有發明機器人?

頭腦動得快的人應該會發現,電影其實打亂了這些科技發明並相互影響的順序。原著是因為神經投影器的發明,連結上無人機,而催生出AI;而電影改為AI先出現,神經投影器發明,再連結無人機,也因此少了「機器人獲得智慧」這個關鍵原因。

話雖如此,電影的改動,某程度而言也成真了:Palmer Luckey這位Oculus VR創始人,準備將VR技術與無人機連結,接管美國陸軍的「綜合視覺增強系統計畫」(Integrated Visual Augmentation System)。未來新型態的戰爭真的可能是由人類用VR操縱無人機作戰。

此外,電影將機器人出現推給華特迪士尼這點,算是有埋藏一些小彩蛋。首先,迪士尼真的於1960年代發明機器人,名為「機械動畫玩偶」(Animatronic),是一種結合機械和電子技術的動態模型,可模擬人類或動物的動作及表情,主要用於主題公園、展覽、電影和娛樂產業。

最近的應用案例,便是《異形:羅穆路斯》裡的仿生人,採取機械動畫玩偶加上深偽技術來呈現。當然,這個月在GTC大會上黃仁勳身邊的BDX機器人,也是出自迪士尼的黑科技。

此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內哏,或許可勉強解釋為何編劇將《電幻國度》聯繫上本來八竿子打不著的迪士尼。Reddit上有網友認為,1964年華特迪士尼改編P·L·崔佛斯(P. L. Travers)的《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把她充滿黑暗與神祕元素的魔法師故事改編成歡樂、兒童向的音樂劇,這讓P·L·崔佛斯非常不滿,甚至在首映時直接跟華特迪士尼吵了起來。

而《電幻國度》由一個黑暗深邃的圖文小說轉換成闔家歡樂的流媒電影,這件事本身就跟當年的《歡樂滿人間》頗為類似——腦洞一點想,編劇會不會刻意設計這種戲外的「致敬」呢?


作者歡迎改編,但強調自省的運用科技

回到原著瘋狂的AI想像,讓人想到了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提議的,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改為「異種智慧」(Alien Intelligence);而這般「因為人腦無盡連結」而誕生超級智慧的方式,也曾在尼克・伯斯特隆姆(Nick Bostrom)的《超智慧》(Superintelligence)裡出現。可以說,無論電影或原著的科技幻想,多少都照見了現實。

或許賽門・史塔倫哈格正是有鑒於現實中人類與科技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緊密互動,而對這次改編抱持正面看法,認同將原著改編成更適合家庭觀看的影像,以便讓年輕觀眾認識科技對我們的影響。

在過往採訪中,賽門・史塔倫哈格就曾分享他對科技的看法。他並未完全的抗拒科技發展,而是採取自省的態度,例如他認為社群媒體鼓勵了地平說、反疫苗等陰謀論,憂心類似的錯誤訊息傳播,會不會導致人類自我反噬?而這正關乎人們如何使用科技。

賽門・史塔倫哈格的這段話也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問題在於這些人性與科技的結合,而並非科技本身有問題。這就像收到一張收據,而你在紙上看到了人性真相的明確證據。」科技讓我們看見自己想看見、本來就屬於自身的人性,包括那些醜陋的部分。

如果你看完Netflix的《電幻國度》感到失望,不妨尋找賽門・史塔倫哈格的原著「迴環記憶三部曲」。在那裡,你會發現一個更加冷冽、詩意且發人深省的科幻世界,一個或許更接近現實但同樣令人不安的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