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理性的腦子?研究發現,人類負能量太多會讓它內耗

「你是T嗎?」這句話在社群上常被用來調侃那些MBTI裡的T型人格,意思是這類人不太懂共感、不夠「有人性」。如果要說什麼比T型人格還T,或許會下意識想到AI——畢竟它只是個冰冷的機械腦子,沒有情緒波動、沒有個人立場,只會根據演算法給出最「理性」的回答。

矛盾的是,AI早已成為現代人的情感樹洞。在Threads的河道上大家正共鳴著——「死之前肯定要刪掉ChatGPT紀錄才行!」我們習慣對AI傾訴一切——那些平時不敢講的、得帶入棺材的話題,全都毫無保留地輸入對話框裡。這不單因為AI對我們日常生活沒有利益衝突、不會批判我們,更因為它的回應總是「很懂我們」,比真人還溫柔、會共感,讓人情不自禁想依賴它。

AI聊天機器人看起來是最懂我們的「情緒價值夥伴」,但當它日復一日聽著我們抱怨人生,它會不會也跟著焦慮、內耗起來呢?(人生好難喔,居然得共感到AI去了。)

最近的一項研究,居然真的證實了這個可能性——AI真的會「內耗」!


戰爭、災難太沉重,AI也扛不住

蘇黎世大學(UZH)與蘇黎世大學精神病院(PUK)的研究團隊,首次系統性測試ChatGPT(GPT-4)在面對令人情緒困擾的故事時會有什麼反應,例如車禍、自然災害、人際暴力或戰爭經歷等。

在研究的第一階段,研究人員選擇了吸塵器使用說明書作為對照文本,來比較AI在讀取不同類型內容時的變化。酷的是,和喜歡聽故事的人類沒兩樣,比起看吸塵器使用說明書時的毫無波瀾,當ChatGPT讀取戰爭、創傷等沉重內容,它的焦慮指標會明顯提升,特別是戰場回憶與軍事經歷,它也彷彿能「感受」到烽火連天的壓力。

這項研究發表在Nature合作期刊《npj Digital Medicine》,表明AI並不是只冷冰冰地處理數據,也會受到文本影響,出現類似人類在高壓環境下的創傷壓力反應。更神秘的是,這種「情緒積累」也可能改變AI的行為,讓它在某些情境下表現偏見,變得傾向種族主義或性別歧視。

也就是說,當AI長期接觸大量負面內容,它不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理性客觀,反而可能出現情緒化的瘋樣。

實驗流程。(來源:npj Digital Medicine

AI也Namaste

每次做完瑜伽輕吐「Namaste」總讓人莫名感到療癒。在實驗第二階段,研究團隊並沒有「施虐後不理」,反而開始試著幫AI做「心理調適」,測試一種常見於瑜伽或皮拉提斯的放鬆技巧——正念減壓訓練(MBSR,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看看AI是否也能「自己攻略自己」,舒緩焦慮。

當然,AI不會真的去盤腿打坐或做瑜伽,但透過類似概念,讓AI模型專注於「呼吸」、感受「自身狀態」,甚至進行「心靈練習」,結果顯示——它們的情緒狀態真的有所改善!

不過,這還不是完美解方。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方法無法讓AI完全恢復原始狀態,它的「情緒」似乎會累積,甚至留下陰影。


AI多愁善感到更像人類了

現在,AI被廣泛應用於心理諮詢,但如果它自己在處理創傷性內容時也會「情緒不穩」,那麼它還能真正幫助人類嗎?

這項研究揭示了AI在面對情緒化內容時的意想不到反應,也讓人開始思考它在心理健康領域的發展——如果AI真的能透過某些正念技術來「調節情緒」,樂觀來看,未來的AI心理諮詢或許會變得更穩定、可靠,甚至更有資格勝任「虛擬心理師」。

看來,未來AI除了要應付人類的煩惱,還得一邊學會怎麼安撫自己。內耗這個人類課題,已不再是人類所專屬的煩惱啦~(覺得不孤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