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你在完全的黑暗中,只能依靠腳下感覺的不確定性來引導你前進。每一步都充滿未知,下一步難以預期⋯⋯。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恐懼只需一次深呼吸,睜開眼睛即可消散。但對視障人士,這是他們在跑步時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現在,拜科技進步之賜,有了轉機。
Google一項名為「Guideline」的專案,透過AI深度學習、AR技術,以及語音回饋,讓視障人士能在不用陪跑員的狀態下,享受跑步樂趣。今年夏天,更將在日本橫濱舉行路跑會,開放視障民眾參加。
怎麼辦到的?
時間倒轉回2019年。當時美國導盲犬訓練協會「Guiding Eyes for the Blind」執行長Thomas Panek,在Google黑客松上向工程師丟出一個疑問:「你們有沒有辦法讓視障者自行路跑?」當天,工程師們便提出了技術雛形。2020年,Google Research正式宣布這項專案,並持續優化,於2023年開源。
其構想是:先畫出正確的跑步路線,再透過腰間的手機幫助視障人士識別有無「跑在正確路線上」,並由耳機發出的語音提示他們是否跑對,或警告他們跑偏了。
「Guideline」能識別地面上的彩色線條,確定該線是在跑者的左側、右側還是中心。使用者腰間的手機某程度上就是他們的眼睛。
要達成這目標並不容易。因為跑步是動態的,加上路況瞬息萬變,大大增加了環境複雜度。「Guideline」的核心技術,便是基於DeepLabV3+框架的深度學習模型,能區別圖像中的各個對象,例如在一張圖片中區分人、車輛和道路;在專案裡,被應用來識別引導線,同時還能檢測障礙物。
除了AI,專案還搭配Google自家ARCore的空間感知和定位能力來輔助導航,最後再以低延遲的語音系統通知視障人士。
仍受硬體與場地限制
「我感到自由,就像我在雲中毫不費力地奔跑。」這是Thomas Panek在「Guideline」協助下,獨立完成跑步後的感想。其後,他還參加了在紐約中央公園的5公里路跑。2022年,「Guideline」更幫助日本視障跑者參加了一場線上接力賽,六名跑者獨立完成比賽,花費4小時29分跑了42公里。
雖然「Guideline」已證明其可行性,看起來也很理想,不過還面臨幾項問題:
1.需要預先標記路徑,這使得「Guideline」無法隨時隨地使用。
2.技術和硬體要求,「Guideline」的技術開發目前都在Google自家的Pixel的手機與耳機上。雖然已開源,但移植到其他廠牌手機需要時間,也有待優化。
3.手機掛在腰間,用鏡頭的ARCore看路,或許不是最舒適、便捷的方式。
儘管有若干限制,不過能靠自己力量跑起來,至少對視障人士來說已非夢想。根據2021年資料統計,台灣視覺功能障礙者有6萬名,卻只有不到50隻導盲犬,這對視障資源稀缺的台灣,也是一項福音。期待未來專案技術能持續拓展,例如配合部分視障者戴墨鏡習慣,或弱視者需要眼鏡輔助,直接以智慧眼鏡取代手機鏡頭,可能是更理想的使用情境。也期許這項專案實現科技民主,讓每個人都能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