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雄,一群充滿熱情的造夢者聚集起來,憑藉著長期的努力與耕耘,造出了一個全亞洲最盛大的XR影展——「XR無限幻境」。對於未曾涉足這個領域的人來說,會驚訝於如此多的國際級作品與才華橫溢的創作者都集結在高雄港邊。這不僅包括各種競爭激烈的競賽作品,台灣本土的作品也是不遑多讓,由VR FILM LAB獎助的「高雄原創VR」作品,從發想、扶植、製作、推廣幾乎一條龍包下,實打實的推出了一班國際影展常勝軍。
後浪潮編輯這次造訪高雄,不只體驗了本次精彩的眾多作品,還與節目統籌尚喬有了一番深度的討論,一同探索XR無限幻境的魅力及未來的趨勢。
問:XR影展每年應該都會收到很多作品,作為一位節目統籌,你在選擇作品時最看重的是什麼呢?有沒有什麼標準或原則?
其實,每一年我們都會抓取整個技術的趨勢,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那年有作品成功結合了新技術與有意思的故事,那我們絕對會把它納入選片的考慮中。當然,競賽片有它自己的流程。我們會邀請外部和(高雄市電影)館內的評審進行初選,到決選時會有決選評審來做決定。除了競賽片,我們也會自己挑選一些作品。就會像我剛剛講的,主要是針對科技的趨勢,或是內容上覺得非常有獨特性,ㄧ定要介紹給台灣觀眾,那我會放在這個環節來推薦給大家。
問:既然國際上已經有像威尼斯影展這樣大型的影展,又或者是像讓創作者可以恣意發揮的SXSW,那高雄電影節XR無限幻境的定位與獨特之處又是什麼呢?
目前,當我們提到A級的XR影展,威尼斯無疑是首選,主因是他們的作品量最大。他們通常在每年底舉辦,因此會預示著接下來一年的技術和內容趨勢。其次是SXSW,他們每年初舉行,形式更像是展覽或商展。在SXSW,創作者會直接在現場展示自己的作品,與威尼斯那種較古典的電影影展風格有所不同。SXSW的作品通常更加活潑、娛樂性和互動性都稍高。而威尼斯則偏好藝術性較高的作品。再者,還有Tribeca影展,他們比較偏向動畫類型的。但我認為Tribeca仍在尋找他們的方向,因為SXSW和威尼斯都已確立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與此相對,其他影展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就變得相對困難。尤其當XR的優質內容每年也許不超過50部,這些作品基本上會在全球各大影展中巡迴。因此,這些作品的重疊度很高,對策展者來說,如何確定策展方向和選擇是個大挑戰。尤其當威尼斯和SXSW已是這個領域的領頭羊,而且他們通常要求作品是首映。所以,當這些作品來到高雄,大多數只能是亞洲首映。
談到整個XR界,歐美當然是領先者。在歐洲,威尼斯影展是領導者;在美國,SXSW最具代表性。而在亞洲,高雄電影節已是規模最大的。我們觀察到,像韓國的富川國際奇幻影展或日本的Beyond the Frame影展,都較為小型,甚至沒有競賽項目。高雄電影節的特點在於我們有複合式的服務,例如VR體感劇院的常態放映,還有對於創作者的資金支持和整體的輔導,以及後續的發行和推廣,像是我們還有與法國的Newimages影展做駐村合作。所以,我想大概全世界的影展只有我們的售後服務這麼多的(笑)。
對於台灣剛起步的創作者而言,一直都會有人持續協助你進到各個環節,包含說你要把作品投去哪些影展、哪些場館可以收、作品後續還能有什麼效益等,不是只是做完就沒有了。像是周東彥導演的作品《霧中》,後來也被我們推到國外的高級桑拿店播映,很有趣。事實上,我們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產業人士的參訪,他們都非常好奇我們是如何經營這樣的場館。因為,即便在歐洲或美國,也不一定有這樣的經營模式。
問:今年的節目和往年有什麼不同?你在策展的過程中觀察到了哪些新的技術和敘事趨勢呢?
今年節目與往年的最大不同,是體感技術的明顯進步。技術已經跨越了一個新的門檻。因此,今年有更多的互動作品和大範圍移動的作品,甚至是結合一些聲光效果,包含像是光感、聲音偵測的技術也已經非常成熟。由於這些技術的成熟,許多創作者開始挑戰更多的體感互動組合,而故事的敘述也變得更加成熟。這是我們今年在策展過程中觀察到的明顯趨勢。與往年相比,過去的作品可能更加實驗性、腦洞大開,但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他們一直在試著打破什麼。然而,今年的作品看起來更加穩重,沒有太異色類的作品。
(問:還是說,創作者可能變得比較面向大眾?)
我覺得也有這樣的可能性,因為我覺得前幾年,大家可能比較沒有想到作品做完之後要帶去哪裡。在經過幾年的累積後,創作者會慢慢考慮到市場啊、以及後續作品會去哪些地方,所以他們已經很明顯的在針對他自己的客群來製作內容。這與過去的創作方式有所不同。
問:據說這次在策展陳設上有許多巧思,像是會還原《瑪拉的危險倒數》中的bar,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嗎?(本次訪談於影展開幕前)
我們會根據每部作品的特性,考慮如何設計出有趣的展示方式來吸引觀眾。今年,我們的所有原創作品都有獨特的展間設計。例如,台灣原創作品《朵拉》將在主場館內有專屬的空間,呈現出佛洛伊德風格的展間,更結合AR體驗,在VR體感劇院內會有特別的展區,使用手機掃描後可以看到更多隱藏版內容。而謝文毅導演的《暗面》則有自己獨特的、兩層樓高的筒狀展間。他承諾會創造一個震撼的深淵體驗,所以大家應該很快就能注意到他的展區。此外,《謎幻泡泡糖》將有專屬的泡泡糖機,而《芬蘭湯姆》的作品也跟芬蘭湯姆基金會達成共識,將會有專屬畫展,結合VR頭顯的內容來讓大家更認識這位特別的藝術家。
問:畢竟一般人很難在日常生活接觸到XR體驗,我想,對於節目統籌來說,觀眾的口味應該也很難拿捏?所以也想請教一下,就你的觀察看來,你認為什麼樣的XR作品最能打動觀眾的心?
觀眾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平常會來體感劇院的觀眾,另一種是特地來參加影展的觀眾。這兩組觀眾的喜好有所不同。體感劇院的觀眾偏好內容直觀、互動性和娛樂度高的作品。而影展的觀眾則對各種內容都保持開放心態和高度的接受度。但不論哪種觀眾,吸引他們的關鍵都是作品的敘事品質和體感經驗。特別是對於初次接觸VR的觀眾,他們更容易出現VR暈。因此,我們經常會提醒台灣原創作品的導演,觀眾的體感經驗與敘事都很重要。畢竟,如果觀眾因為體驗不佳而感到不適,就很難專心欣賞作品。當技術展現和敘事兩者都達到一定的品質,觀眾的反應通常都會不錯。
問: 剛翻了一下節目冊,發現內容多到不行。我想大家都跟我一樣貪心,想要能看越多越好,不過時間總是有限。為了降低觀眾的選擇障礙,想請你分別推薦給沒接觸過XR作品的初心者、老鳥觀眾和創作者各一部作品吧!
對於初次體驗XR的觀眾,我強烈推薦《蛋蛋大逃殺》。這部作品能迅速打破人們對VR的刻板印象,然後又是可以玩得很愉快的作品。
對於經驗豐富的老鳥觀眾,我推薦《臨夜吶喊》。這部作品透過聲音互動來剖析憂鬱症患者的心路歷程。而且,作品的互動與敘事密切結合,設計巧妙,我個人很喜歡。畢竟,很少作品是可以讓你「喊出來」的。而為了讓觀眾更投入的體驗,我們還特地設計了一個神秘小空間,讓觀眾可以放心大聲地喊叫,真的很紓壓。
至於創作者,我推薦《一日川流》。這位創作者憑藉這個作品在威尼斯影展中獲獎,而且,實際上這是他的第一部XR作品,所以真的是一鳴驚人。不僅敘事出色、視覺上的效果也很洗鍊,他用了非常多聲音效果。很多創作者可能會忽略聲音在XR體驗中的重要性,但這部作品完美地證明了聲音如何補充畫面,並引領觀眾的想像。即使大家可能認為360VR玩不出什麼新意了,但他還是交出了一部很厲害的作品。
問: 在今年的作品中,我看到許多作者採用了不同的裝置和敘事手法,為觀眾帶來了許多驚喜。對你而言,在這些XR作品中,你最注重哪一層面?
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敘事方式。以陳芯宜導演的《無法離開的人》為例,這部作品真的讓我深受感動。每當我們放映給貴賓觀看時,幾乎每個人都被感動到流淚。我認為,敘事的手法,以及如何有效地說故事,比單純技術層面的展現更為重要。沉浸式體驗可以與敘事結合得天衣無縫,為觀眾帶來深度的情感體驗。例如,《臨夜吶喊》和《一日川流》這兩部作品,都非常清楚地表現了為何需要在XR環境中進行體驗。有些作品仍然沿襲傳統電影的邏輯,但沉浸式內容應該打開觀眾的所有感官。如何幫助觀眾完全沉浸在故事中,並深受感動,這涉及到敘事技巧和體驗技術的結合,我認為這點非常重要。
問:2023年,不僅VR/XR領域有許多重大的變革,AI的突飛猛進也大幅改變人們的生活。你是怎麼看待這個虛實界線越來越模糊的時代呢?
我認為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接受,這已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尤其當我們身處於這個科技領域,可以直接看到科技發展的驚人速度。我認為,我們遲早都會被這「虛實之間無界線」的趨勢所影響。於是,我倒覺得與其去反抗這股趨勢,不如嘗試理解它會如何塑造未來。
坦白說,我對這件事有點悲觀。先前,我與駐村的法國藝術家討論過科技的發展,他提到在法國,大多數人似乎對科技持有一種敵意,認為科技可能導致人類的毀滅或使人變得更加懶惰。相較之下,他發現台灣人似乎對科技有較高的接受度,而且對於個人資料的保護意識似乎沒有歐洲人那麼強烈。這不僅顯示出文化上的差異更帶出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真的對科技的發展和它帶來的影響了解得夠多、關心得夠多?
今年我們推出的一部作品《未來大國民》就展現了駭客多麼容易侵入和監控我們的手機。所以,我的確是蠻擔憂我們是否已經做好了面對科技快速變革的準備。另一方面,當我看到科技正確被使用時所帶來的潛力,我仍然對未來抱有期待。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雙面的議題。唯有當我們願意深入了解科技的進展,我們才能真正做好準備。而政府的政策也必須跟上這波趨勢,反映人民的關心和需求,進行適當的調整。
問:前面提到雄影能給予創作者許多的幫助,這些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那你能否給想要進到XR領域的新進創作者一些建議呢?
我建議新進創作者在深入XR領域之前,應該要先了解當前的趨勢,例如多看一些今年的影展作品,以便對這個領域的發展方向有所了解。XR事實上已經擴展到各種領域,從劇場、舞蹈、裝置藝術到其他藝術形式,所以創作者應該明確自己的定位,以及選擇XR作為敘事媒介的原因。在確定自己的方向後再來嘗試,這樣才不會因面對高門檻的技術或與其他出色的創作者合作而感到壓力。當我們觀察國際趨勢時,例如歐美地區,他們的發展已經超越了目前台灣的技術範疇。但我認為這不代表必須盲目追趕,創作者也可以選擇走自己的路。
當然,科技的發展速度驚人。例如,今年AI的出現再次改變了科技的發展軌跡,而以AI為基礎的作品在威尼斯影展上已有所聞。因此,我們難以確定一個明確的創作方向,畢竟今日的熱門趨勢可能明日就過時了。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創作者要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傳達的故事以及自己的定位,當你確定要用某種媒材來傳遞故事時,你自然會找到適合的觀眾和放映地點。
在這次深入的專訪中,我們能夠更加了解雄影XR無限幻境背後的心血與決策。高雄電影節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更為亞洲的XR創作領域設定了新的標準。透過節目統籌尚喬的分享,我們看到了一個創新、包容與合作的團隊,他們的熱情與專業是這次影展成功的關鍵。而他們不僅為觀眾帶來了嶄新的體驗,更為創作者提供了一個展現才華的舞台。期待在未來,XR無限幻境依舊能夠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帶我們用最新的技術,看見更多觸動人心的好作品。
最後提醒各位,「2023高雄電影節 XR無限幻境」於10月7日起到10月22日舉行,只剩下短短的一個週末,請把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