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宅VR】EP3:我在Tribeca影展的《The Passengers》體驗了4段人生

【在家宅VR】EP2中,我們進入了超現實博物館(Museum of Other Realities),參觀由全球三大沉浸影展 — — 法國坎城XR(Cannes XR)、法國巴黎新影像藝術節(NewImages Festival),以及美國紐約翠貝卡影展(Tribeca Immersive)強強聯手的XR3沉浸影展。

經過幾天的專攻翠貝卡影展,我看了以魔幻寫實呈現美國非裔種族史,帶我們穿梭時空的沉浸劇場《The Changing Same》,入口處就引用了黑人作家James Baldwin的詩 “People are trapped in history and history is trapped in them.” 作為作品導言;也看了用VR重現二戰時期日裔美人Stanley Hayami日記的《A Life in Pieces: The Diary and Letters of Stanley Hayami》;並潛進海裡與少女虎鯨Kiki共游(有涼涼的感覺)的《Critical Distance》;以及科幻切角探討2025年近未來洛杉磯以無人機代替警察執法的《POV: Points of View》。

真心覺得,這些VR作品在敘事手法上都有開創之處,喜歡看實驗影像的朋友,有機會的話一定要試試。但目前最深得我心的,則是《The Passengers》這部作品。

虛擬實境有許多吸引人的特性,而「成為他人」這件事,大概是其中最有趣的一點。是,在傳統影視工業中,的確有不少作品把「第一人稱視角」玩得很好,帶來強烈的身歷其境,但就像《科洛弗檔案》(Cloverfield)之類的作品,第一人稱視角經常作為偽紀錄片的手法,讓你帶入「事件」本身的真實感,而非「成為角色」的真實感,而後者,大概是唯有VR能夠辦到的事,因此也成為當代VR創作者不斷開拓並延伸的玩法。

而《The Passengers》就是這樣玩出高度的一部作品。

《The Passengers》的故事發生在火車上,在倆倆相對的四個座位上,分別坐著四位陌生人。「是這四位乘客在火車上發生了什麼事嗎?」這的確是一個部分,但《The Passengers》的設定相當寫實。

回想我們與陌生人一起搭著火車數小時的相處時間,你邊望著車窗外不斷經過的風景,邊沈溺在自己的意識,或許是一段回憶,又或許是模擬與待會要見面的客戶的情景,總之,十之八九都是靜默,我們與身邊的乘客沒有互動或交流,直至旅程結束。

而《The Passengers》安排了男、女、老、少四位陌生人,雖然坐在一起,卻又耽溺在自個兒的回憶、煩惱,或傷痛。《The Passengers》以水彩畫風格的動畫,來呈現火車的場景,而四段回憶,則是360度的實拍影片表現。我相信,除了為區分場景,加拿大籍導演Ziad Touma應想透過不同風格的表現,來暗示「回憶場景」的真實性與重量感,以及在「火車場景」的可能性和未知感,一則已經寫死,一則仍然未定,在動畫中,扮演乘客的我們,能用眼神、手勢、聲音來與其他三位乘客互動,這樣的安排極富巧思,值得觀影者好好咀嚼。

在XR3翠貝卡影展展出的《The Passengers》中,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男性視角、女性視角,以及小孩視角三段故事(老婦人視角目前還未釋出)。總是不敢開口搭訕的內向男子,因不想生小孩而影響感情生活的女子,總把家庭失和歸咎於自己的孩子,以及心境未知的老婦人,在火車上的他們被命運的巧合湊在一起,一面困在自己的內心戲,一面又與火車上的其他人產生互動,透過《The Passengers》這樣的VR作品展開第一人稱視角的閱讀旅程,在「成為別人」的四段回憶與四種現實之間穿梭,真的是相當有趣,對WFH被困在家中的我而言,也是十分懷念的一種體驗。

更詳細的內容,還是留給還沒進到超現實博物館(Museum of Other Realities)裡觀影的大家。另外,也希望大家多多推薦XR3的其他作品啦!

訂閱電子報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