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沉浸感」到「臨場感」,VR從此進入一個新時代

沉浸感,是VR一向最為人嘖嘖稱道的特性。從電腦遊戲從2D轉變成3D的那一刻,開發遊戲的宅宅們逐漸對平面顯示螢幕不滿足,畢竟,那終究不是一個終極介面。2D的顯示器、控制上下左右的遊戲搖桿、為文書作業設計的鍵盤,全都限制了我們在3D世界的自由度,也限縮了更多開創性玩法的可能性。

因此,Steam背後我們稱之為「V社」的Valve才與HTC合作,造出VIVE這個VR頭顯,顯然,就是要讓玩家能更加沉浸在3D世界裡頭。

直到今天,VR頭顯仍被許多人稱之為HMD(head-mounted display),也就是「戴在頭上的顯示器」。這些遊戲廠商告訴我們——瞧,這就是未來的遊戲樣貌,我們可以打造一個比現實更有吸引力的世界,只要戴上這個稱之為VR的玩意兒,你就可以進入一個由人類想像力所打造的世界。

但是,在我看來,今年2021年,或許會是一個VR典範轉型的嶄新時代,一個從「沉浸感」(immersion)轉變成「臨場感」(presence)的新時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這個轉變,我不敢隨便歸因,但我很肯定一件事,COVID-19加速了這樣的變化。

許多人都以beyond gaming的切角討論VR,固然VR是因遊戲而生,但它的應用應該要超越遊戲。疫情讓世界停擺,所有的實體活動都往線上移動,開會的需求也轉到Zoom和Teams,題外話,Clubhouse的火紅也多少說明了這樣的現象。

但如果你再觀察得仔細一些,數位的邊界更包含了虛擬實境。HTC在這段期間推出了VIVE Sync,讓人們可以在VR裡開會和遠距協作,Facebook的Oculus也和VR會議新創Spatial合作,試圖解決跨地域開會的問題。你或許想問,為什麼不用Zoom就好,要用VR?老實說,我先前並沒有一個很紮實的答案,直到我看到微軟推出了Microsoft Mesh。微軟一向的風格,樸實卻很腳踏實地:

簡單說,Microsoft Mesh是一個Azure雲端服務、由Hololens 2和Windows Mixed Reality代表的AR與VR,以及一票的工作軟體Office 365、Dynamic 365的整合結果。就我自己的粗淺理解,大概就是「由混合實境打造一個未來工作的無縫體驗」這樣的野望。而我個人,非常欣賞Microsoft Mesh簡單的tagline:Here can be anywhere,以及他們樸實無華的3個願景:1) Feel presence; 2) Experience together; 3) Connect from anywhere

這似乎為疫情與VR的碰撞,下了一個完美的註解——VR從「沉浸感」轉變為「臨場感」,VR不僅是為了讓你沉浸其中,而要你彷彿在場,不是要你進入異次元,而是跨越空間滿足人與人之間連結的需求,重點不再是體驗其中的你,而是讓你感受到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也在場,就彷彿在你身邊。


很巧的是,這幾天臉書創辦人,那位大概只有雷利史考特才曉得他是不是機器人的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也講了類似的東西。在The Information的podcast上,祖克柏談到了Oculus頭顯的未來發展方向,他說:

加入眼部追蹤和臉部追蹤,是我真心感到興奮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用VR社交,你就需要讓傳感器捕捉你的表情,這樣才能讓虛擬化身在VR裡彷彿面對面般地交流。

聽完抖了一下,祖克柏正在看著你。祖克柏談到,Oculus的下一代產品主要會針對虛擬化身的真實度來進行升級,因此,在頭顯上加入更多傳感器來偵測用戶表情,才能讓虛擬化身做到如眼神交流、真實的情感流露,是的,臉書嘛,一點也不意外,他們深信下一個社群平台是VR嘛。

更巧的是,祖克柏講完這番Oculus未來願景的隔兩天,HTC VIVE推出了表情偵測套件(Facial Tracker)以及新一代移動定位器(VIVE Tracker 3.0),如果再加上能夠眼睛追蹤的頭顯VIVE Pro Eye的話,就能夠實現全身追蹤、眼神追蹤、以及表情生成了。

當一個打壞世界佈局的疫情降臨,HTC VIVE、Microsoft、Facebook Oculus這些VR/AR的場上玩家都祭出非常相似的佈局,就說明了沉浸感邁向臨場感典範轉移的發生。或許,你會想問,追求「沉浸感」與追求「臨場感」的差異是什麼?這完全是兩條不同的道路,也是兩個不同的VR願景。

沉浸感,就硬體上會是一個解析度更高、FoV更廣、更新率更高的追尋,就內容上,會是遊戲引擎更強大、世界觀更細膩、畫面和聲音處理更逼真,這些,我想大家都能很輕易地想像。VIVE表情偵測套件可以做到這些表情:

臨場感,則是一個「你的虛擬化身(Avatar)到底能不能代表你,能不能代表那些和你一塊開會、協作、溝通、社交的人」的問題。虛擬化身夠不夠像你,是一個重點,而那些「非語言溝通訊息」又能不能精準傳達,就更是一個重點。

在日常生活中,非語言溝通的訊息量是超越語言本身的,比如你和同事講話時的距離,就透露了你們的交情,在夜店裡看對眼的對象,也是用眼神告訴你該不該進攻,從表情和眼神,到肢體動作,這些未說出口的「默契」,都是日常溝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不是開發一個emoji功能就能完事的,如果VR無法表達這些東西,嗯,那真的用視訊鏡頭就好了。

是的,未來的VR不再只是沉浸感了,而是一個臨場感時代的來臨。或許,所謂的「見面三分情」就要在VR中實現了。

最後,我也想問問大家意見。你覺得VR的沉浸感比較重要,還是臨場感比較重要呢?

訂閱電子報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