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新解?阿姆斯特丹大學試圖用VR降低青少年暴力行為

去年底,發生在新北市的校園殺人事件,讓大家開始關注青少年犯罪問題。教育部去年統計的校園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超過2萬多件,遠高於前年的1萬多件,更讓許多家長憂心忡忡,社會上也瀰漫修法對少年犯施以重刑的聲音。

儘管專家學者對青少年為何「越來越暴力」的解釋跟處置莫衷一是(也有人對相關數據提出其他方向的分析),不過也讓人好奇,有沒有更好、可借鑑的科學方法?


以認知行為治療降低患者的攻擊性

在爬資料的時候,我發現西方國家針對青少年攻擊犯罪,有一套認知行為治療方法,名為「反應性攻擊調節治療」(Responsive Aggression Regulation Therapy,簡稱Re-ART),不但結合認知行為治療元素,還包括角色扮演和體驗式練習。

此前我們聊過「VR是同理心機器」這論點,加上情境模擬也是VR的強項,且VR已被運用在許多心理健康的認知行為治療。這讓來自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兒童、青少年司法系統照護」的團隊,想進一步確認:用VR進行這種認知行為治療,是否可以達到跟傳統手段一樣的效果,甚至,更好?並呼應治療方案的簡稱,讓VR不但是同理心機器,也成為「再來一次的藝術」(Re-ART)。

所謂的反應性攻擊調節治療有以下步驟:

1.確定治療目標:評估患者的攻擊行為、認知偏差和衝動性。
2.認知重塑:糾正患者對他人行為的錯誤解讀及憤怒管理。
3.角色扮演練習:安全環境中模擬生活情景,學習如何因應攻擊性的衝動。
4.體驗式練習:提升情緒覺察和自我控制能力。
5.解決技巧訓練:教導患者以建設性方式應對挫折和挑釁。
6.回家作業:鼓勵患者將所學技能應用於日常生活。
7.持續跟進和調整治療計畫。

我們可以想像成,治療師會營造衝突場景或扮演挑釁者,讓患者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到正確的應對方式,而不是走在路上被人青了一眼就想衝上去打人,或是開車被人按喇叭、遇到紅燈就抓狂。


VR更擬真,還允許患者「犯錯」

不過因為角色扮演練習需要由治療人員親自上陣,多少有風險,也需要患者的配合;如果患者意願不高,治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阿姆斯特丹大學團隊便認為,VR具備傳統治療沒有的幾項優勢:

1.真實性:如百分百模擬交通擁堵、家庭爭執或職場衝突等常見觸發攻擊行為的情景。
2.暫停能力:VR技術讓治療師可隨時「暫停」治療,一方面即時反饋和調整治療方案,讓治療方案更貼近患者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保障雙方安全。
3.允許犯錯:VR提供了一個無風險的練習場所,患者可在其中「犯錯」,而不會有真實世界的後果。這有助於減少學習過程中的焦慮和壓力。

相較於普通的角色扮演,VR提供的體驗或許更接近《模擬市民》的感覺(並改成第一人稱視角)——你搭公車遇到看起來不懷好意的人,你的選擇是?如果錯了,就再來一次。

研究團隊認為,這樣的VR練習能增強學習的持久性和轉移性,患者在現實世界中可無縫接軌在VR中學到的技巧。目前這項研究計畫還在進行中,他們將需要相關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採取傳統治療,一組採取VR治療,預計花費3到6個月的時間實驗。之後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後的攻擊性評估,來確認VR治療的效果。

雖然還要等待結果出爐,但有鑒於VR已在許多認知行為治療上展現實績,VR降低攻擊行為的潛力應是樂觀的。除了期待科技帶來更多正向改變,我們對青少年犯罪也需要更多公共討論空間,例如持續關注修法方向與現有的教化方案,並從中比較。如此一來,才能找到長遠並且真正有效的因應方式。

訂閱電子報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