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太空總給人一種無窮無限之感,彷彿離開了地球,就會得到真正的自由,令人心生嚮往。但事實上,太空人的生活並不如想像般美好,活動空間擁擠且狹小、寸土寸金,即便能讓人遙望「藍色大理石」(Blue Marble)美景,時間久了也是審美疲勞,心裡不出毛病才奇怪。因此,最近看到VIVE Focus 3即將在11月7號,跟SpaceX CRS-29一起飛往國際太空站、並嘗試用VR緩解太空人的思鄉之情,便讓人感到十分震憾了。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吧!
大家知道,「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縮寫為ISS)是由五大國際單位所合作運轉的研究實驗室,包括美國NASA、俄羅斯航太Roscosmos、日本JAXA、加拿大CSA、以及歐洲太空總署ESA。別看國際太空站一副「高大上」的樣子,事實上,滿員就7人,人與人之間不僅毫無隱私,每週還只能與家人通話一次。
而這次由歐洲太空總署展開的Huginn任務,是由「首位上太空的丹麥人」Andreas Mogensen所帶領,同時,他也在最近接任國際太空站這次「遠征70」(Expedition 70)的指揮官;更酷的是,在兩個多月前抵達國際太空站的他,正是乘著SpaceX飛龍2號(Dragon 2)飛上去的。
其實,這並不是Andreas Mogensen第一次去ISS。2015年,他曾經在國際太空站短短停留10天,由於那一次任務時間很緊迫,他得每天都工作10個小時才能完成任務。這次,Andreas Mogensen預計要在國際太空站待上將近五個月(2023年9月27日 – 2024年2月13日),並在國際太空站上進行一連串考察與實驗,其中就包括了HTC與XRHealth、Nord-Space Aps展開的合作,希望在這段期間使用虛擬實境幫他度過孤獨,克服想家的情緒,進而期待VR未來能協助太空人解決心理健康的問題。這就是計畫把VIVE Focus 3帶上國際太空站的原因啦,也期待Andreas Mogensen未來公布他在太空上玩了哪些VR遊戲,到底有沒有舒壓的功效了。
究極的對決:太空暈 vs VR暈
先前,我們也介紹過NASA嘗試設計出一套以極光、日蝕等大自然美景協助太空人冥想、以減輕感官剝奪與心理負面影響的VR體驗。其實,把VR眼鏡帶上國際太空站並不是最難的,讓離家400多公里高的太空人透過VR來場森林浴,最困難就是——所有VR玩家都一定體驗過的VR暈。
想在太空失重環境中使用VR,最先要克服的,當然就是得克服因為缺乏重力,導致VR追蹤失準的問題。這些飄移和不穩定的問題,會造成太空人無法同步匹配VR畫面與身體的動作,只要大腦感官同步出了問題,太空人就很難使用VR眼鏡了,更別說還要拿來治療思鄉情緒。好加在,HTC近幾年在遊樂場場域所累積的經驗,就在這時派上用場。VIVE Focus 3之所以能成為許多VR遊樂場的首選,就連做魷魚遊戲VR版的場館Sandbox VR都使用它,關鍵就在於HTC提供了「實景娛樂解決方案」,其中經常使用在VR雲霄飛車情境的SimulatorVR Mode功能,就是將Focus 3控制器或手腕定位器綁在雲霄飛車前端,來與頭顯進行同步的定位,而這個功能也經過歐洲太空總署拋物線飛行的零重力模擬測試了,應該同樣能適用於國際太空站。
VR訓練:太空漫步與艙外救援
另外也頗值得一提的是,VR對太空人的幫助並不僅限於緩解思鄉之情。在Huginn任務出發之前,Andreas Mogensen就曾在NASA林登詹森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VR實驗室,進行艙外救援和太空漫步的VR模擬訓練。畢竟,太空漫步是相當危險的事,在非必要的情況下,太空人一般很少執行艙外活動,但防範於未然,好過於事後後悔。
為了模擬身著笨重的太空裝,並用小型噴氣背包手動推回太空站的過程,NASA使用VIVE Pro 2加上多顆VIVE Tracker精準追蹤移動,使訓練盡可能地逼真。要完成這項VR訓練一點也不容易,太空人得在拋出太空站時速1公里的速度,用氮氣推進器減緩旋轉,最終返回到太空站,這才算是通過測試、取得資格。
太空探險,是宇宙向人類發出的邀請函,這份未知,始終吸引我們抬頭仰望星空。其中蘊藏的挑戰,不只是科學上的,更是人類超越自己、在心理與情感層面上的各項突破。從VIVE Focus 3登上國際太空站,或NASA用VIVE Pro 2進行艙外救援訓練,都顯示出虛擬實境在太空探索上的未來潛力。就如同寇克艦長(James T. Kirk)所說的著名格言:「勇敢航向前人未至之境。」(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或許,VR技術的相伴,能夠在邁向未知的路上,賦予人類更多的勇氣。